发展大计(2 / 2)
用新石磨把大米磨成雪白的米浆,再倒进细布袋中,像压豆腐一样,用重重的石板,挤出其中的水分。
水分挤得差不多了,就可以把这些湿粉打散,再团成一个个扁扁的粉团,有成年男人两个拳头那么大。
把粉团上笼蒸熟,夹出来放进石臼里打成粿团,直到它们变成一盆白嫩嫩、颤巍巍,韧性十足的柔软粉浆之后,重头戏来了。
俞善带来了两个造型奇特的超大漏勺,说造型奇特,是因为它们没有手柄。
在大铁锅里倒满水,煮得开而不滚,俞善示意杨庄头捞起一勺粉浆,倒进漏勺里,直到漏勺盛满。
眼见往下漏的粉浆开始变得均匀,俞善才把漏勺平移到锅的上方,轻轻抖动,瀑布一般的雪白的粉浆落进开水锅里,迅速定型。
过了一会儿,烫熟了的米粉开始在水中上下漂浮,俞善示意杨谷的妻子:“邓桃嫂,麻烦开始捞吧。”
邓桃早就拎着一双长长的特制筷子,紧张的等在一旁,等着俞善一声令下,她就慌慌张张伸出筷子在大锅里搅了起来。
刚煮好的米粉柔韧无比,又长又滑,可不是那么好捞的,邓桃的筷子滑了好几回,才慢慢的找到窍门。
这时候就显出铁锅上那个引流口的好处了。
邓桃盯准锅里漂浮的米粉,一筷子夹下去,快速卷几下,顺着引流口,轻松就将米粉捞出来,流进早就准备好的一盆冰凉清水里冷却。
众人七手八脚的将冷却好的米粉捞起,滤干水分,直接晾在邓春做的竹架上。
如此忙活了整整一上午,一百斤大米用完,做出一百五十斤鲜米粉,和预估的一样多。
俞善大手一挥:“今天中午大伙就吃米粉吧,做法和面食差不多,风味却很不一样。”
俞善来的时候拎着杨庄头那天当谢礼的山鸡,早上请米氏把它炖成一大锅鸡汤。
中午,每人一大碗鲜鸡汤米粉。
面前的米粉剔透晶莹,色白如雪,浸泡在金黄的鸡汤中,汤面上飘着碧绿的葱花、芫荽,热腾腾的香气四溢。
杨庄头慎重的捞一筷米粉,只觉得入口非常爽滑,再一咬竟十分弹牙,米香浓郁、韧劲十足。
再呷一口鸡汤,连汤带粉唆进肚子里,整个人暖洋洋的,一碗下去,满头都是汗。
“过瘾!”杨庄头简直是一口气就干掉了一大海碗的粉。
他话一出口就觉得失态了,不好意思的抬头看,才发现人人都是吃得头也不抬,唯有小儿子杨黍发出含糊的“嗯嗯”声,应合自己老爹。
俞善也许久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米粉了:“怎么样?杨庄头,这个米粉的营生可做得?”
“做得做得!”杨庄头兴奋的直搓手:“这等秘方主家都愿意托付给我们这些庄奴,我们一定不负重望,绝不会泄露出去的!”
其他人也纷纷表示忠心。
俞善倒是没想到,杨庄头想起的第一件事,居然是保密。
手底下的人有保密意识当然是件好事。
其实,俞善并没有把这做法看得很重,因为像米粉这么简单的制作过程早晚会有人琢磨出来,但是俞善不介意先吃上一口肉。
她在心里默默计算成本。
大晋朝的一石有一百二十斤,按照一石稻米六百文算,一百斤大米的成本就是五百文。
这么算下来,新鲜米粉一斤的成本是三文零三厘,以二两一碗粉来计算,一斤粉能做五碗,卖一文钱一碗都有赚头。
就是不知道晒干以后,干米粉能保存多长时间。
俞善可不觉得光靠在镇上或者县城里这么一碗碗的零卖,就能卖完七十石稻米制作的米粉。
以后销路打开,哪怕薄利多销,也肯定要以批发干粉为主。
不过今天亲手试做了一遍,俞善倒是发现了其中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她都一一记在心里,想着回头有了收益,再慢慢投钱进来。
下晌,杨庄头他们特别积极的又泡了一百斤大米,打算多做些米粉出来。
见他们越来越熟练,彼此间配合也算默契,俞善这才带着俞信回家去了。
还没走到门口,俞善远远就看见有人在等,还不止一个。
这大半个月相安无事,俞善几乎要忘了俞家老宅那帮人。
看样子,人家可没忘记他们姐弟俩。
俞老头蹲在石阶上,吧嗒吧嗒的抽着烟杆;赵老太不耐烦的团团转,俞善看着,地上的地皮都仿佛薄了一层。
赵老太先看见姐弟俩回来,眉毛一竖,张口就骂:“小蹄子不好好在家呆着,乱跑什么?倒叫我一通好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