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草动(1 / 2)
徐光启把奏折重新修改了一遍,并趁着记忆新鲜,把自己和徐铮的对话,整理成一篇笔记,放到一封信里,并在信的末尾写到“西人从商已经远远走在我大明前面,且船坚炮利,汝在登州,兼具地利人和,倘若能以此为试点,则为师亦可以有所参考!”写完之后,发给了另外一个弟子:登州孙元化。
徐光启的这篇极具分量的奏折在朝堂上再次引起了震动。
后世史学家把这场震动以及后续影响称之为“庚午变法”。
文华殿里的朱由检此刻正在仔细阅读徐光启的变法奏章,
“真乃奇才!徐卿的这篇奏折可是针砭时弊,一针见血,尤其是‘商业兴,则百业兴’这一论断,尽管新奇,但是有理有据,真是深得朕心!前面有‘四民之说’,又有“预决算”制度,真不愧是中兴之臣,朕之股肱,大明之基石!”朱由检连连赞叹。
徐光启不仅在奏折里详细的论辩了“兴商”的种种利弊,还顺带罗列了可能存在的阻碍以及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大伴,把这份奏折转抄几十份,朕明天要在早朝商议此大政!”
兵部尚书梁廷栋和内阁大学士韩爌正在一起喝茶聊天,
“韩兄,是否听闻陛下新成一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哦,此事啊,听说过,是叫什么‘燕军’!”
“不知阁老是否有意将此军划归兵部管辖,须知朝廷目前兵数虽多,然而能打仗的也就属袁崇焕的关宁军和燕军这两支队伍了!”
“河南陕西匪乱频繁,边事又是如此紧张,这么能征善战的一直劲旅,如果不能为国效命,只是深藏在宫里,实在尤为可惜!”梁廷栋是看上了徐铮新军的强悍战斗力了!
“你这话说的也有道理,如此勇猛的一支军队,如果能用在刀刃上,必然能收到奇效!而且朝廷正值多事之秋,如果能让这支队伍稍微扩大些规模,效果应该更理想!”韩爌也极其看重燕军。
两位大佬开始密谋,如何从皇帝朱由检的嘴里,抠出来这支勇猛善战的部队。
山东。
山东在明朝实行的是双巡抚制度,由于登州,莱州地区临海,由于海防一事特别重要,因此除山东巡抚外,另设登莱巡抚,全名是“巡抚登莱地方赞理军务”,辖区登州,莱州,青州,主要是负责沿海防务以及三州政事。
朱元璋为了防止地方大臣专权,因此在地方采用三司制度,将地方事权一分为三,政、军、法分别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负责。
然而突遇急事、大事,三司总是相互推诿,办事效率极低,于是后来增设巡抚,管理三司。
余大成是山东巡抚,孙元化是登莱巡抚。
孙元化受兵部尚书梁廷栋的举荐,于五月份巡抚登莱。
上任伊始,孙元化大力整顿海防,并注重民生,以儒雅的文人胸怀治理登莱青三州。
老百姓们的贫苦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孙元化收到了恩师徐光启的来信。
这个小师弟真是别出心裁,说的似乎也有几分道理!不过强国必先强兵,强兵首要强器!我还是觉得如果能师西人之科技以强我大明之器,这才是根本!至于商兴则百业兴,实在有些言过其实了。孙元化一边看着信,一边在心里思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