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6 获取魔都综合大学教职的难度求订阅(1 / 2)
还有一周就要正式开学,按照魔都综合大学的惯例,当下的这一周也被称为“第零周”。
许秋研究生期间的新辅导员,鲍伟,已经开始工作,拉群聊、发邮件……
材料系辅导员的数量比较稀缺,因此同一级的博士生、硕士生、直博生、硕博连读生都是共用着一个辅导员的,通常是由“人才工程”的学生负责担任。
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博士一年级的学生自己当自己辅导员的情况。
当然,许秋并没有遇到这种特殊情况,鲍伟目前是材料系聘用的青年副研究员。
许秋特意查了下鲍伟的履历,发现他是五年前从魔都综合大学材料系博士毕业,然后去漂亮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当了两年的博后以及访问学者,之后回国后到魔都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当了三年的高级工程师,现在转到魔都综合大学做青年副研究员。
“青年副研究员”这个职称嘛,听起来挺好听的,但实际上这种称号不算正式,不是一种通用的制成,可能在当前的学校里还能承认,要是出去了,其他高校不一定认,级别的话理论上和副教授平级,但终究不是副教授,因此可以认为约等于讲师,下一级的升级路线就是副教授。
这也能看得出现在魔都综合大学是有多难进:
首先,鲍伟是魔都综合大学的博士;
其次,他有两年国外交流经历,还有三年的高级工程师经历,以及党政工作经历加成;
再次,他有十多篇SCI一作的工作;
最后,鲍伟投奔的大老板,也是材料系里为数不多的几位“长江”之一,杨振华。
种种因素叠加起来,鲍伟还得干三年辅导员,才有机会拿到副教授的职称。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鲍伟基本上就是走个流程,等三年辅导员干完,“青年副研究员”直升副教授并没有太大的悬念。
毕竟,杨振华现在年龄已经60+,他把鲍伟拉过来大概率是要接他的班,鲍伟评副教授的条件基本都达标了,院系方面肯定不会过多的阻拦。
杨振华主攻的研究方向是“材料失效分析”,许秋之前大三时修读了他的《材料失效分析》课程。
这个老师讲课还蛮有意思的,说话的口音比较有辨识度,类似糅合了普通话的魔都话。
在课堂上,杨振华介绍了他们做的一个项目:“对核电站里的一个橡胶垫片进行材料失效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自己研发了一种新型橡胶垫片,可以用很长时间不失效”,总体来说他们的研究比较偏向实际应用,和魏兴思这种相对比较概念化的领域有所不同。
许秋查收了一下新的学号邮箱,里面只有寥寥几封邮件,包括学校学生教务处群发的欢迎新同学,以及辅导员鲍伟发送过来的“开学注意事项”邮件。
入学后,许秋的新学号是1x11030001,邮箱初始密码是身份证号的后六位,看到这个学号后,他的职业病又又又犯了,忍不住研究了下辅导员群发邮件中其他同学的学号。
经过一番缜密的推断,得出结论:
前两位是入学年份,第三位的“1”指代博士生,如果是硕士生的话,第三位就是“2”,第四到低六位的“103”是材料科学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的代码,最后四位“0001”就是编号第一。
许秋也不知道这个编号是怎么来的,反正肯定不是按照姓氏拼音排的,但不管怎么说,拿到了0001号的学号,感觉还是蛮爽的,至少很好记。
辅导员的邮件里,开学相关的事情还是比较多而杂的,包括培养方案、选课、开学后导师选择、开学班会、提交材料、开学注册、开学体检、宿舍分配情况等事项……
是真特么的多……
不过,作为学生,这些事情又不可能回避,必须要耐心的处理好每件事情。
都是成年人了,不给其他人添麻烦是基本的做人原则。
培养方案。之前许秋已经初步了解过,直博生需要修读40学分左右的课程,在减免了8分英语课程后,还有32分,他打算分在两年内把所有课程修读完毕,这样换算下来,大约每学期要修8学分的课程,也就三四门课程的样子。
课题组里的几位学姐,田晴、陈婉清、吴菲菲她们已经帮许秋把该踩得雷都踩过了,并汇总了一份研究生“水课”名单,所谓“水课”就是不需要点名,期末开卷考试,或者不考试只需要做PPT演讲的那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