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 无意间点亮的前置技能万更求月票(1 / 2)

加入书签

晚上,许秋在模拟实验室中测试了一下,从蓝河那边复制得到的手套箱、PCE10材料、刮涂机器。

手套箱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一个无氧无水的环境,在相同水、氧含量,即显示均为小于0.1ppm的情况下,国产的和进口的手套箱差别并不是很大。

本来许秋以为橡胶手套的质感上会有什么区别呢,结果发现并没什么差异,进口的依然也会有明显的阻隔感。

不过,PCE10材料,欧洲进口3W块一克的,和国内购买1W块一克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国内购买的材料溶解度比较低,在氯苯溶剂,6毫克每毫升浓度,常温的条件下很难溶解,需要加热到60摄氏度甚至90摄氏度,才能够缓慢溶解;

而欧洲进口PCE10,同样6毫克每毫升的浓度,不需要加热搅拌,用力来回震荡溶液瓶,不出一分钟,就直接完全溶解好了。

当时看到这个结果的时候,许秋还是比较惊讶的,因为一般的高分子材料想要溶解,都比较困难,要么加热,要么延长时间,比如过夜搅拌,而现在居然摇了摇就溶解了。

不解之下,许秋用GPC测试了一下两者的分子量,发现欧洲进口的材料,数均分子量15kDa,多分散系数低达1.2,国内购买的材料,数均分子量和前者差不多,为18kDa,但多分散系数很高,为1.7。

多分散系数越接近于1,表明分子量的分布范围越小,一般直接制备出来的聚合物材料,多分散系数大约在2.0以上,经过一次氯仿提取,差不多能在1.4-1.8左右。

他们这1.2的多分散系数,应该是经过多次氯仿提取操作,或者是有什么其他独特的“秘诀”,将分子量锁定在了很小的范围,几乎完全排除了高分子量的难溶物。

当然,光电材料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它好不好溶解,而是其光电性能如何。

于是,许秋试着用这批欧洲进口的PCE10材料做器件,体系选定为PCE10:IEICO-4F,结果表明基于欧洲进口材料的器件性能,比原先基于国产材料的效率高了0.3%。

果然,一分钱一分货,卖的贵还是有原因的。

最后,许秋尝试了一下蓝河他们开发出来的刮涂机器,在氮气手套箱中,利用全溶液法,分别用蓝河他们的柔性衬底和魏兴思组里的玻璃基片,制备了几个PCE10:PCBM的标样,最高效率分别做到了5.92%和7.11%。

看惯了平常旋涂制备的器件,刮涂得到的器件稍微有些“丑陋”,非常的不均匀,就像化妆的时候,有的地方粉抹的都快掉渣了,有的地方却是裸露出来原本皮肤的。

虽然暂时看来问题还是蛮多的,但总的来说,刮涂的前景非常不错的。

许秋希望蓝河手下的大将杨钦能够早日把这些优化好,到时候他就可以直接拿来用了。

不过,关于蓝河他们全溶液法制备器件,许秋主要的收获并不是刮涂,而是银纳米线透明电极的制备。

蓝河他们购买的是一家国内公司生产的银纳米线分散液,利用滴涂加掩膜版的方式,制备指定形状的透明银纳米线电极。

这种银纳米线分散液可以直接滴涂,也可以用旋涂的方式制备透明薄膜电极。

许秋很快想到了一个可行的思路:将透明薄膜电极应用在自己设计的ITO图案玻璃基底上,取代蒸镀法制备的金属电极,得到半透明器件,进而应用到叠层器件之中。

这算是为他日后冲击15%器件效率,冲击CNS文章,提前点亮了一个前置技能。

接下来的几天,许秋继续手头的两个工作,IDIC和IDIC-4F体系。

前者他已经开始撰写文章,后者还缺一些基础的表征实验,许秋将这些工作分配给韩嘉莹、莫文琳代劳。

其中,当下着手的IDIC体系,许秋只打算把“厚膜、大尺寸”这个特点点出来,而不进行深入的分析背后的原因,因为没这个必要。

光是以“首个效率超过10%的厚膜、大尺寸有机光伏器件”这个亮点,就足以支撑发一篇AM级别的文章了,就算再加上详细的分析、猜想、观点,也没办法突破AM这个级别。

既然这样,就不如把这个分析过程,也就是“激子扩散距离”的证据,留给后面IDIC-4F体系,这样就可以做到利益最大化。

这其实也是学术圈的一种常见做法,并不是搞学术的就都是不知变通的书呆子,其实“精明”的人有不少,毕竟这个圈子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

周四晚上,许秋突然被魏兴思呼唤到218。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