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8 你们钙钛矿团队的实验就先停一停求订阅(2 / 2)

加入书签

以往一周时间可以把某个条件摸索到最优,现在可能三四天的时间就能完成。

不过,许秋预感17.50%应该也是这个体系的尽头了。

现在基本上找不到加工工艺方面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了。

除非更换有效层的材料,但那就是另外的工作了。

当然,17%已经足够好了。

最早的时候许秋是以15%为目标,后来变更为了16%,现在是17%。

如果继续冲刺18%的话,万一上不去怎么办呢。

也不能太贪心,现在的成果已经有很大的机会能发表一篇《科学》,还是及早让成果落袋为安比较好。

周五下午,许秋和莫文琳在里间实验室制备器件。

他们打算今天晚上把器件做好,放在蒸镀舱里“闷”一天,等周六过来加个班,把结果测试出来。

莫文琳说她这批器件手感非常的好,值得交出她的“处女加班”。

这时,魏兴思从外面走了进来,扫视了一圈,如果制导导弹一般,锁定了许秋的位置后,便朝他快步走了过去:“许秋,器件做的怎么样?”

“现在最高16.5%,”许秋回应道:“今天打算再做一批,真空放置半天,等周六过来测试。”

“辛苦了,辛苦了。”魏兴思说完,看了一眼外面办公室的吴菲菲,说道:“许秋,你跟我来一下。”

“好。”许秋有些疑惑的跟着魏兴思,走到外面办公室。

魏兴思拍了拍手,示意办公室的众人听他讲话,随后说道:

“是这样的,之前孙沃在组会上提到有机和钙钛矿器件混着制备,会对钙钛矿器件的性能造成影响,我觉得很有道理。”

“但如果反过来想,制备钙钛矿器件的用到DMF等溶剂,大概率也是会对有机器件造成影响的,毕竟互为反溶剂嘛。”

“既然这样,因为许秋他们在冲刺有机叠层器件的高效率,所以,接下来的这段时间,吴菲菲你们钙钛矿团队的实验就先停一停,等许秋他们把效率冲上去再说,你们觉得呢?”

“没问题。”吴菲菲当即表态,孙沃也点头应和。

“行,”魏兴思满意的说道:“那钙钛矿的实验就先停一停,这段时间,吴菲菲你就带着孙沃一起写综述吧,把手套箱让给有机光伏团队……”

魏兴思转头,看向许秋:“争取每天做一批器件,把效率早日冲上17%,怎么样?”

“嗯……可以。”许秋点了点头。

其实让有机团队独占手套箱这个想法,许秋之前也不是没有考虑过。

但他作为学生,自己提出来有些不好,现在魏兴思主动提出来,而且吴菲菲、孙沃也没什么意见,许秋也就顺水推舟,应了下来。

至于一天一批器件,也是可以做到的。

比如,第一天晚上制备好第一批器件,在蒸镀舱“真空放置”到第二天的白天,然后第二天的白天开始制备第二批器件,同时测试第一批器件的性能,再把第二批器件“真空放置”到第三天的白天,以此往复……

唯一的问题就是需要连轴转,工作强度有些高。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的问题,许秋决定让他自己、莫文琳、韩嘉莹三个人轮换着进行实验。

三天三批,分摊下来,就是每人三天做一批器件,这个工作强度就一般般了。

另外,既然要冲刺效率,那么手套箱的再生也可以做一做,尽量把各方面都做到最好。

近期旋涂手套箱的氧含量就经常处于10ppm以上,说明内部的溶剂氛围非常浓重,需要好好清理一下。

这或许也是莫文琳器件性能做不上去的一大原因。

于是,许秋提议道:“我们周六再生吧。”

魏兴思没什么意见:“可以,你来安排就好。”

于是,许秋登录学校的危化品订购网站,到药品仓库订购了一瓶体积分数95%+5%的氮氢混合气。

因为钢瓶属于压力容器,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实验室存放的时候,理论上都需要放在专门的钢瓶柜中,防止因地震等突发情况而导致钢瓶倾倒,也能减缓钢瓶爆炸带来的冲击波。

不过,邯丹材一216这个实验室是几年前建设的,那个时候对于钢瓶柜这种压力容器的安全要求还没有那么高,都是用临时的绑带固定的。

现在新建的实验室,基本都要求用钢瓶柜了。

比如江弯实验室在设计的时候,就必须配制钢瓶柜,还被强制需要采用集中供气的手段,都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的。

说起压力容器的安全问题,之前魔都综合大学化学系,就有一位本科生因为使用反应釜,操作不当,导致手被炸断了。

近期,又有新闻报道,中科院化学所也出事故了。

据说有一个联合培养的专硕,硕士一年级,女性,在进行高压釜加氢反应的时候,降温过程中发生爆炸,颅骨碎裂,当场死亡……

R.I.P.

虽然许秋没有用过高压反应釜,但也有所了解,知道那玩意比钢瓶危险多了。

钢瓶有压力表,有减压阀,而且在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了爆炸风险,也有使用年限的要求,因此很少有听说钢瓶自发爆炸的。

而普通的水热釜是没有压力表的,当从外界开启水热釜的时候,面对的就是一个薛定谔的水热釜,就像是一个“黑洞”一样,谁也不知道里面具体是个什么情况。

因此通常都是需要让水热釜充分冷却足够长的时间,确保其内部的温度和压力恢复正常,才会打开釜体。

这位硕士生出现事故具体的情况,许秋并不了解。

大概率是提前进行了开釜操作,结果釜体内部的压力非常高,盖子直接就蹦头上了。

背后的问题,虽然可能是多方面叠加的结果,但主要也是国内普遍对实验室安全的不重视。

如果,再引申下去,就是国内比较追求“快”,或者说“急功近利”。

比如一些课题组要求多久多久必须出成果,合成反应必须在几天内做好,做不好就是工作态度不认真之类的。

很多学生因为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在被导师反复PUA下,跳楼轻生的情况都有出现,为了赶实验进度,忽视了安全,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其实,在初期一穷二白的时候,确实可以这种蛮干,追求快速的提升,去追赶先行者。

但是当国内科研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效的管理,安全方面的考量,或许就成为了实现进步的关键壁垒。

就像很多行业初期可以野蛮成长,当成长到一定规模之后,必须要加以约束,不然就会出现尾大不掉的现象,包括某妄图插手银行业务的企业,现在就开始被制裁了。

许秋在网上下单后,大约半小时后,药品仓库的送气大叔就旋转着氮氢混合气钢瓶过来了。

这位大叔断了一根手指,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不过,他运输钢瓶的手法非常的娴熟,钢瓶侧着大约有15度的夹角,旋转瓶身,钢瓶就会一边旋转,一边向前移动。

送气大叔到了216的门口,孙沃前去接应。

孙沃现在是负责实验室钢瓶的人。

因为用于固定钢瓶的临时绑带是有限的,所以孙沃把原先空的氮氢混合气的钢瓶取出,又把新的钢瓶换回去。

其实,如果细究的话,这种运送钢瓶的方法,也是存在安全隐患的。

钢瓶要上二楼,肯定是坐电梯上来的。

送气大叔是直接扶着钢瓶,跟随电梯一同运输。

而比较安全的做法是安排两个人运送,一个人负责把钢瓶运到电梯上,然后人不进来,按下对应楼层的按钮,另外一个人在楼上进行接应,把钢瓶取出来。

换言之,就是让钢瓶自己坐电梯上楼。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电梯也暂时禁止其他人使用。

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比如万一钢瓶在电梯中即将爆炸,人就在旁边连逃生的空间都没有,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被炸死。

不过,实际操作上,如果真的如此注重安全,就需要投入很多额外的成本。

包括宣传成本,培养学生、老师这方面的意识,还有额外的人力成本,需要多聘请几个送气大叔。

其实,国内安全教育也是从大概2015年左右才开始大力的推行,之前甚至连研究生必修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都没有。

包括对危化品的管制也是从2015年左右开始的,之前购买药品都是随便买的。

后来就需要走学校药品仓库的流程,像丙酮之类易制毒的药品还需要院系审核才能购买,还需要定期填写安全自查表。

或许,这就是国内发现,科研圈之前野蛮成长的路线,已经不适合当下的情况了。

不过,改革的过程总是非常艰难的,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阻力。

很多政策出台之后,执行起来的阻力非常大,因为或多或少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

但只要方向是对的,就总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PS:求保底月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