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 物种竞争(1 / 2)
在淡蓝色的广场型科研办公厅内,均摘星依托着磁悬浮服装在一个个数据投影面前移动,每一个投影旁边都是一个界面,界面上都是一个大型实验室的实时情况。
相比天启历,当今的科技强了几个世代,不说别的,就例如一些细节上:这实时监控的信息传输速度能让信息时代初期望尘莫及。隔着屏幕能够看到,一些微粒型的生物其长须翅膀快速煽动的细节。这看起来并不像远程监控(直播),更像是超清晰数码摄像机拍摄好的胶卷,送到实验室播放。
要追究细节的话,这个大型实验室的标准网线粗若儿臂,绝不是地球二十一世纪那比筷子还要细的网线所能比拟的。——装网线这种事情,均摘星一只手握不过来,都只能让机器人代劳。
均摘星现在所在的这个办公室空间量堪比大会堂,其界面所观测的几百个实验室都在这个浮空城市中。这种豪华的科研基础设施,是几百年前无法想象的。
科研核心:科学家自己只是在框架体系内,进行猜想,设计方案。
科研效率:实验室各类设施对现象的观察能力,超级计算机对模式的推演,人工智能亦或是技术人才(苦逼研究生、博士生助手)将实验数据归纳分析的能力。
最终,首席科学家就如同皇帝从军机处大臣手中接过折子,从各个实验部门的助手那接过数据,确定实验的总思路方向是否正确!
旁白:这也就是为啥二十一世纪私人公司的科研部门往往出现宫廷剧剧情,当实验方案,实验进度让金主不满意(朝局不稳),经常有学生代替老师上位主管实验室,谋朝篡位的剧情!
总结:当今的磁云星上的基础设施,让科学家的产出效率和几百年前相比,就如同工业时代和农业时代生产力之差。
科研成就多寡的最主要原因并不在于——“科学家母校的教学理念”、“所在国家种族智力、创新天赋!”,而在于“不氪金你怎么强大?”
背景板介绍完毕,重新回到均摘星眼前的项目。
均摘星眼前的投影是“裂风龙”,其基因模板基本上在八十年前定型,虽然实力上是现在碎齿兽类中的垫底,但是在风暴区域是目前最适猎食者。其从滤食系到高速捕食系的八个亚种垄断了这里主要生态位。
就如同豹属的狮子和老虎都能让野外落单的成年人背后发凉,但是在雪山生活的雪豹对人类的安全威胁很小。
而一个全新的物种要上位,肯定不会一开始就在原优势物种主场上刚正面。而是在这种次要战场上确定自己结构的优越性,再向主要战场发起挑战。
均摘星现在是把裂风龙百分之九十九的资料全部调过来(剩下百分之一涉及裂风龙副脑程序后门问题。)
而在裂风龙资料界面的左边,是电链虫的所有资料。
生物竞争类似于战争,但是和战争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战争往往是,强者吃利,弱者妥协。但是生物竞争则是适者生存。
如果按照战争规则,人类在进入磁云星时一系列的金属武器杀伤力都比这些本土的物种杀伤力强大,但是最终在这个星球上是适者生存。
这个星球背后的生态位能够给本土物种繁衍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而人类的武器虽然强过一时,但是始终截不断这些本土物种的“后勤”。
而现在的生物之争,决不能顺着“武器指标数据的思路”来设计,拥有杀死对方的能力不叫胜利,能断掉对方的生存资源才算胜利。
其实在确定要和烈风龙物种进行激烈竞争前,均摘星就为电链虫设想了六个演化方向,但是其中五个演化方向,均摘星在大风暴区域做了大量的观察后,认为暂时不适合。
其中一个演化路线是,发展出长管发射口!
均摘星某个念头的野望:我既是虫群,让一大批电链虫直接变成射手,把对方打成筛子多爽啊。
若是走子弹风暴,的确是能消灭最大的裂风龙。但是走这个路线的话电链虫的负担会非常大,生产弹药的器官会浪费大量营养。
而八个亚种中最大的裂风龙被猎杀后,还有七个亚种,其中有众多小型的裂风龙,电链虫用子弹风暴去对付是相当亏的!几百发能打下来一个?不,如果对方可以躲避,只是袭击落单的资源采集电链虫的话,可能只有几十万发子弹射击,才能干掉一个。
每次捕猎脱落的爪牙质量,大于猎杀的猎物?!这种模式必然失败,而这种模式失败后,裂风龙,剩余的亚种会立刻分化出一支,走大型化道路,补全原来裂风龙缺损的那一支。
若是走精确制导路线,这复杂度,需要把电链虫的体型扩大到八十吨。然而按现在的电链虫生态位能量,若是兵虫体型扩大到这么大,族群数量就要大幅度下降了。
电磁长管发射路线,直接被封存——嗯,资本不足就不要装逼,地球历史上那些古兽进化出大背帆,某些鹿把角不断扩大化,某些鸟尾羽毛越来越靓丽,都是吃得太饱,才有空在装逼路线进化的(大部分生物中,雄性装逼是为了求偶!长得漂亮才能吸引异性。)
均摘星现在虽然很有心想装逼(电链虫方面),但是条件不允许啊。
电磁炮进化方案,只能等到以后,一统磁云星,飞出宇宙后才能捡起。
……
一条进化方案被掐死了,对当代正常研究者来说打击是重大的,几条进化方案受挫,一般人也就不玩了。
但是均摘星比大多数制造师有那么一点优势!那就是观察优势!
敢在大风暴区域内不怕死的观察生物猎杀资料的制造师没几个。大风暴内的闪电非常恐怖,一不小心就机毁人亡。
纵然不少大制造师展开领域能够提前千分之几秒,感觉到雷电打击的电场威胁,能做到规避,但也绝对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均摘星为了找出进化道路,在风暴区域红色警告雷击区里面,至少浪了五百个来回,基本上是每天都去一趟。看看自己的电链虫在遇到其他物种时,到底是咋死的!
好吧,均摘星还是个天骑士,在云层中穿梭的时候,信息光粒直接打到生物搏杀区域,能够比其他制造师要更直接的感应到整个搏杀区的情况。
其他大制造师往往是要经过一个大周期投放无人侦察机,才能从连在一起的片段中,得知一个进化特征在环境中的情况。
(二十一世纪,核试验次数最少,却能最快速跨越原子弹和氢弹门槛,最耀眼的功劳是那个科学家,但百分之九十功劳更是核试验过程收集数据人的贡献。)
没错,上辈子当过圣长城的均摘星就是这么临险无畏。外带天骑士的职业资本,来研发数据!
……
均摘星能快速的确定六个路线,看起来是一个量的超越,但其实量变产生了质变。
科学家在执行科研项目的时候,耐心其实是有限的,当难度和规模过大的时候,就会选择放弃,转而选择好的项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