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了道医之后 第589节(1 / 2)

加入书签

李郸道听着,见叔叔身上有许多感谢之念,甚至还有愿力,便知道其治下百姓,有不少为他立了生祠牌位。

但真是一位好官。

李福德揉揉眼睛:“真希望赶快太平下来,百姓丰衣足食。”

“太平下来,也不一定能过好日子。”李郸道开口道。

“至少比现在好。”李福德道。

随后叔侄两个便谈论起了如今“国政”。

土地政策如何改革,如何解放劳动力,改进生产方式,从而进行富民,进行一个开启民智,提高民生。

这些问题,谈上三天三夜也谈不完。

比如土地政策改革,涉及到世家贵族,大地主的利益,这是动摇李氏王朝根基的,是从开国之初就埋下的隐患。

再比如说解放劳动力,以男耕女织为力,最早是人力耕田,现在牛变成了生产力。

但是现在只有富农有牛,贫农没有牛,如何让农夫有牛,这又是一个问题。

女织方面,原先是人力织布,缫丝,现在李郸道老娘都有织布机了,可以靠脚踩手作,进行劳动。

还有谷物去壳,原先是用的舂米用手打,现在也有用脚打的,未来可以发展“水车磨坊”,就可以再次解放劳动力了。

再如富民之法,可以说,辛勤劳动可以小富,比如一个勤快的农民,勤俭持家,没有生病,劳作一辈子二十年,一家五口,六口,靠着朝廷分的田,甚至还可以自己再买个几十亩田。

没有劳动力怎么办,请佃户,变成雇佣关系,然后继续买田,雇佣佃户,如此第二代,便可以成为富农,三代就可以成为小地主。

但是对应的就是兼并土地,缺乏对劳动的热情,不用亲自劳作就有钱得,从生产者,转变为剥削者,进行阶级的转变。

但这是对下一代的教育不进行投资的情况,因为上层垄断,寒门无法进取。

如果开辟通道,富人虽然富,但肯定比不上当官的,投资教育成本,培养人才,兼并土地的势头就会跌落下来。

但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大官兼并大量土地,小官兼并少量土地。

那么就要制定兼并土地的上限和下限,作为律法,宣传到基层。而如何保障法律的实施,就需要大量基层官吏。

但是豢养基层官吏又必需要大量可支配财政支出。

因此要富民,富民首商,那么士农工商,的社会阶级刻板印象就要打破,完善商业相关法律,鼓励城市无田产手工业者经营。

但商业在于流通,那么路引政策也要进行改变,不能把老百姓栓死在一地。

如此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进行整个国体的改革。

其不能一次性改完,否则便会如同王安石变法。

而李福德有些本来就有见解,有些则是第一次听到,竟然有点忘了自己老婆马上就要生产的事情。

不过好在,给送子娘娘建庙并不复杂,原本就有被推掉神像的小庙,只是换了一个庙名,再搬一个神像推上神坛,由着人主持开光请神的仪式便可。

叔侄两个一个励志要做治世圣人,一个要大道不远于人也,道在红尘百姓,三教合一,教化天下,自然也算志同道合。

加上又是亲叔侄,没有什么可以忌讳的。

“旁边的叛逆罗鸿,叔叔打算什么时候去降伏?”李郸道聊着聊着就说到了肉戏了。

“罗鸿此人,才能匪浅,有大志却无德行,是枭雄之资,只是在沿海坐地,又水军强势,除非冯盎出军,只怕难以剿灭,反而流亡外海成为藓疥之疾,要年年发作。”

“对待此人,要么招安,要么雷霆之势,一举灭杀。”李福德难得露出杀气。

第856章 任职天相

此时正在海上,带着一船吕宋奴隶旳罗鸿,莫名感觉一阵寒意。

“仙翁,仙翁,我刚刚有心血来潮,似乎有什么大恐怖的事情。”

壶仙翁道:“你小子要遭劫了,估计是如今朝廷要拿出精力来绞杀你了,要么就是在岭南伐山破庙的几个真人,要对你那鸿钧老祖的神道身进行讨伐。”

“朝廷出兵还好,我尚且不惧,南海龙王招我作婿,可往外道立邦,但是那几个伐山破庙的牛鼻子可真是令人生厌。”

壶仙翁心中暗道:“若没有当初李郸道那小子算计,你还在豫章府受苦呢,不过把你教到如今的地步,反而倒是有我几分功劳,倒舍不得给你取死之道的。”

随后道:“你小子如今也不差,一点心血来潮,虽然是有预兆,但总归是人定胜天,当初不也是九死一生的局面,如今也闯出来了,现在反而越活越不如以前了。”

罗鸿一听,当下道:“仙翁您说的对,这次我战胜了好几个海外神灵, 只需将其神性熔炼入我的造化玉牒之中, 便可为我更快推演地仙之道的功法,到时候, 仙神合一,便是神仙下凡,我也可以斗一斗。”

“孺子可教也。”壶仙翁心中感叹这罗鸿坐井观天。

哪里晓得这罗鸿狂妄自大,竟然开口道:“如今佛道儒三家合流, 必成大势, 我这神道身要想更进一步,也可进行三世法身发展,比如在道为鸿钧老祖,在佛为上古佛, 过去佛, 在儒为孔子师。”

大吹法螺。

“我之鸿钧老祖,当位列三清之上,为三清之师,天帝为我左右童子, 王母为我侍女。”

“正所谓先有老子后有天, 鸿钧更在老子前。”

然而说完, 忽然风雨大作, 雷霆霹雳。

壶仙翁只感觉一股黑气弥漫,有目光自天外天降下。

“闹大发了, 这人胆子竟然竟然如此之大,说出此种大逆不道,不敬天,不畏道的话来, 老头得赶紧脱身, 免得惹祸上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