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 第三阶段(2 / 2)
这两个问题他已经差不多解决了,或者说起码解决了百分之八十。大数据基础数学理论体系已经搭起了框架,同时他也为目前的大数据结构设计了一套算法,足以支持目前大数据环境。
当然这个框架还需要往里面继续填充内容,不过他的理论已经吸引了不少人来做这件事,未来宁班的孩子们也将是这个研究方向的生力军,基本上后人沿着他的方向走下去就够了。
第三个问题是人工智能涉及到两个乃至多个不同分布数据间规律转移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他的人工智能引论里已经给出了解释,三月已经很好的做到这一点,所以这个问题也算是解决了。
第四个问题是建立机器学习函数空间向学习理论,这是唯一一个宁为还没开始动手设计的问题,也是接下来的主攻方向。
如果一定要解释第四个问题的重要性,大概就是一个能让类三月人工智能程序批量产生的问题。
三月最初的设计来自于灵感迸发时的冲动,还有许多设计上的盲点。
而且其成长性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是人工智能界的始祖或者说全才。
但实际应用的时候,不可能有成千上万个三月遍布网络。如果宁为让这套理论成熟,理论上将能指导各行各业设计出专用的人工智能配套程序。
比如运用于医学,可以建设出专用的云医疗智能平台,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数以亿万记的各种医学影像对比,对医学影像进行智能分析,其分析判断的准确度有望能超越经验丰富的医学影像医生,如果全世界各个医院都能慷慨的分享自己的病例给程序学习,能更精准的帮助医生判别各种疑难杂症。
甚至可以让软件设计师们针对各种医疗器械来设计程序,比如专门的人工智能程序用来做复杂度极高的外科手术。只要工业基础达到了水准,机械臂操持各种医疗器械的稳定度绝对能超过经验丰富的外科手术医生一个等级,最重要的是机械只要维护的好,一般是不会累的,一场大型手术下来不需要休息、不需要换人,只要不停电,就能保证手术完成。
又比如用于游戏中的智能NPC。
给特定的人物增加特定的情感经历,然后自动生成类人的应答,是智能NPC的基本要求。但是这个特定还真是有限定的,总不好让NPC直接跟玩家在游戏里互怼起来。相对于NPC的要求,三月无疑太过超标了。
而且已经具备了性格特征的智能程序如果一定要撑起一个大型网络游戏的NPC重任,又会消耗太多的算力,这本就跟三月的定位不符。
这也是宁为在提交给三月智能期刊中那篇论文涉及到的一些问题。
要丰富未来的元宇宙,肯定是需要许多人工智能程序存在于人为构建的虚拟社会之中的,这涉及到一个人社会性的问题。如果元宇宙真的诞生,吸引人们进入元宇宙休闲,是需要虚拟世界比现实世界有更强的吸引力,这就要让许多虚拟世界中的低端服务行业由虚拟人格也就是智能NPC所替代。
另外还有智慧家庭,自动驾驶,自动化机器人生产线,以及各种未来的智能化可穿戴设备,乃至于未来的类人机器人技术……
未来程序员都可以按照这一理论开发出特定的人工智能程序来完成产品的智能体现,同时也能通过程序员不同的构思,体现出各自产品的差异性。
所以宁为不止打算建立出理论框架,还希望能够开发出一个基础的智能程序开发环境,并制定相应的接口标准。
这个任务完成之后,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也差不多圆满了,可以将注意力放到其他方向了。
当然再次着手构建全新的理论,难度自然是极大的。
不过早已经习惯了的宁为其实并不觉得有什么难的……
只是有一点,宁为怀疑当他将整套理论体系构建成功之后,可能大概也许燕北大学又要多一个为班了吧?毕竟华清那边好像就是这么玩的。
至于利用三月的翻译能力搭建一个论文翻译平台这种事,宁为只是打了个电话给严明,这种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事情交给朋友就行了。
这个平台搭建成功之后,后台服务器就直接挂在三月期刊的官网上,多少能起到一些宣传效果。
至于三月那篇关于NS方程的论文,宁为就更不关心了。
那不是他的研究方向,话说他都已经选好了投递的期刊了,审稿不是该交给其他专家吗?
……
宁为没有在关心三月那篇论文,这实际上是加大了田言真跟鲁东义的工作量,原因自然是三月那些轻易可得……
实际上关于偏微分方向的论文,随随便便就能水到上百页。
原因就是那些极为复杂且冗长的计算过程,这本该是机器长项的部分,基本上都被三月一个轻易可得省去了。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对于机器来说,这些大概是真的轻易可得吧,但对于审稿人来说,这其实是件很纠结的事情,因为不动笔计算一遍,很难就判定这定理或者引理就是对的。
所以为了这些轻易可得内容,田言真跟鲁东义大概没日没夜的忙碌了近十天,之前三月给宁为八十多页的论文内容也直接被扩充到了两百八十多页。
这还是虽然三月轻易可得比较多,但是关键思路跟证明过程其实很完整的情况下。
如果中间有思路不完整,估么着这么点时间,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
当鲁东义将两人填充过的论文重新发给宁为,然后来到宁为的办公室通知他这个消息时,宁为都有些震撼……
“鲁师兄,你最近瘦了很多啊,感觉你都憔悴了……”
鲁东义下意识的摸了摸脸,道:“你要是平均每天也花十六个小时以上给人家的论文做补充,你也能瘦下来的。”
即便脸皮厚如宁为,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
尤其是打开论文翻了翻之后,他便明白这平均每天十六个小时估么着半点没夸张。只看那些扩充的内容就知道,这段时间鲁师兄是怎么过的了,毕竟他也是看过三月论文的人,知道要补齐三月那些轻易可得的定理跟引理是怎样的工程量。
“不是吧?鲁师兄,这些不都是审稿人该干的事吗?你都干了,让审稿人干嘛?”
“不止是我,这些天田导每天也在研究这篇论文,这段时间两次重要会议他都给推了,我一个人可撑不起这么大的工作量。而且这种事情你不能什么都指望审稿人,尤其是如果照你说的投国内的期刊,最后估么着还是会让我们做审稿人,”
宁为眨了眨眼,其实还是有些尴尬的,他以为鲁师兄跟田导已经按照他的意思把论文投出去了,最关键的是,其实让三月把缺失的部分补齐可能只需要很短的时间,然而却让导师跟师兄浪费了这么长时间。
最终宁为决定不说这些扫兴的话,鲁东义却感慨道:“你也别觉得我们这是浪费时间,实际上补全论证的过程,也是我们了解整篇论文思路的过程,这对于判定这篇论文的价值很有帮助,起码我跟田导都能确定这个问题是真被解决了。这是件非常让人激动的事情,其实宁为空间被提出之后,我们都认为距离NS方程被解决肯定不会太遥远,但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解决。”
“怎么说呢?田导都没想到你博士阶段放弃的课题,竟然被三月给完成了。好吧,其实田导到现在都不太能接受这个命题真是三月解决的,他更愿意接受你是在研究人工智能数论基础的时候,研究之前的课题换脑子,顺手给解决了。”
听着鲁师兄的感慨,宁为也是很无语的,其实他之前已经大概看过这篇论文,了解了三月的思路,肯定是没有大问题的,无非就是细节方面的解释,可能会有探讨,不过现在这个工作都被田导跟鲁师兄做得差不多了……
“那……”
“那你还愣着干嘛?该投哪就投吧。哎,跟你在一个时代的数学家,真的是既幸运又不幸运,想来这个证明过程能让许多人感觉到朝闻道夕可死矣。别拖时间了,赶紧投稿吧。对了,田导专门说了,你发论文的时候别带我们的名字,他丢不起那人。”
“哦……”
宁为答应了一声,看了看鲁师兄的背影,目光落到电脑上的论文。
那就投吧,单位留得研究中心,不过填写作者名的时候很纠结,考虑了很久宁为还是给自己安排了一个第一作者,然后没给三月写上二作,而是直接留了个通讯作者,所以反馈邮箱也是留的三月的。
这就很让人遐想了。
主要是他不太需要这个通讯作者的身份给自己刷声望了,跟解决了一个数学难题比起来,宁为还是觉得强人工智能之父的称号更符合自己的心意……
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