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父子话科举(1 / 2)

加入书签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欲书阁]https://yushuge.vip最快更新!

中国的选官制度几经波折,以前都是世家门阀掌握着整个国家从朝廷到地方的权力。

如果皇帝的命令这些世家大豪不满意的话,那么这个政令就很难推行下去的。

后来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称帝,用九品中正制囊括了天下的英才,才是他的江山稳固。

这个时候的士族的势力还是很大的,其他途径进来的官员根本就不能进而他们抗衡。

但是这个时候的官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寒门子弟也有了很大的仕途晋升的方法。

也就是说他们能够入仕了,这样他们才有资格拿到当官的通行证,这一点无疑是进步的。

知道隋朝的时候开始有了开科举取士这才进一步的为寒门子弟打开了一扇大门。

唐朝的时候更加的规范,将科举更是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这就给了那些寒门的读书人以更大的空间。

在武则天代唐称帝的一段时间里,更是开创了武举这一科目,为那些习武的人进入仕途提供了便利。

到了宋代科举是更加的发展,这不还没有举行赵匡胤登基后的第一场科举呢了吧。

但是赵旭还是比较推崇这个科举的,他虽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也是觉得这是一个创举。

首先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官员选拔的一个极大的颈部,是在中国官史上占据一个很重要的地位的。

在它没有出现之前两汉的察举制度和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度是比较先进的选官制度了。

但是科举制度的出现就完爆这两个制度了,为什么?因为它相对来说是比较公平的。

后世的一些寒门大学生,通过高考走向大学,不正是这一公平的体现吗?这一点赵旭见的是很多的。

从中国的发展上来讲,科举制度还是比较重要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科举制度的出现、发展和演变,正是适应了中国当时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当然了科举制度也间接的促成了唐宋时期丰富灿烂的文化,想一想后世的那些什么《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之类的不都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但是赵旭是更多的知道,科举制度还有个很大的弊端,从长远来看这就十分的严重了。

这一制度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人才教育的全面发展,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科举考试而弱化了对科学技术的研究。

这一点对华夏的后来影响是极大的,直到很多年后也是没有能够改变。

赵旭也十分想改变这种状态,他现在也是有能力做些什么了,这一点是他比较满意的。

但是他更加的直到现在还不是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眼前就是要解决的是科举的科目问题。

刚才他说的是科举的长期弊端,那自然是有短期弊端的作为朝廷选拔官吏的最主要的途径,它主要是看考生的文采了。

这就有问题了,文采好不一定有德行,有能力。但从一篇文章根本无法从根本上看清一个人是如何的。

这些选拔出来的官吏可是以后要到国家的基层去的,这要是选出来的人是也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可就完了。

赵旭脑袋里正在想着这些的时候,赵匡胤这边忍不住的问了一句:

“你说的考这些科目,到底是为什么呀,自从有科举以来也没有考这么多的东西,即使是唐朝也只有进士明经两科的,你这么做?”

赵匡胤担心这么做会引起那些读书人的不满,一个不满没有事,如果都有意见就完蛋了。

“父亲,难道科举制度刚出来的时候就有这么进士和明经两科吗,那不过是后来才有的,现在我们进一步发展有什么不对的吗?我们只是顺应时代的发展。”

赵匡胤听后,没有说话,儿子说的也对,什么都是不断的发展的,科举制度也是不例外的。

以前并没有科举这一说法,后来的隋朝首开先河,创立了科举制度,为读书人,开辟了一条道路。

后来唐王朝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制度。

这些制度也当然就包括了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就是隋炀帝的科举制度。

但是唐朝并不是只是简单的继承了他的这一制度,不然的话,那也太没有新意了吧。

唐朝为了证明自己和隋朝不同,对这个所谓的科举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正是他们的这一举措,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最新章节请到yushuge.vip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