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忠厚老实徐侍读(1 / 2)
不尊师长、没有容人之量。这两样道德标准本来就是官员德行的标尺,现在徐谦弹劾杨廷和两大罪,虽然罪名很是笼统,可是干系可都不小。
更何况,明报已经开始造势,江南的士人不明真相,又有哪个认得什么杨廷和?人毕竟更希望相信的是所谓秘闻,而绝不是官面上的东西。
再者王鳌入阁之后,杨廷和和王鳌的关系确实有几分尴尬,正德朝的时候二人是如漆似胶,可是嘉靖朝何以这般生疏?再有妒贤嫉能这一项,又说要打压某些大臣,这更是引人遐想了。哪个人当朝的时候不要有几个人倒霉?本来倒霉也就倒霉了,最多当事人发一句牢搔就罢了,可是现在弄得天下皆知,这可就有那么点儿忌讳了。
徐谦在江南声望很高,盖因为明报隔三差五地为他吹捧,而更重要的是,徐谦毕竟只是个侍读,一个侍读站出来抨击内阁大学士,对于士林来说,往往不需要知道真相,这心里怕就已经先站到徐谦这边了,在他们看来,徐谦是弱势群体,而杨廷和乃是权威不说,更是宰辅,这样权势滔天的人物,一个小小侍读却突然跳出来抨击,可见徐谦是个耿直而不计较后果的人,国朝百五十年,不乏有卑微官员弹劾宰辅的范例,若是否认徐谦的正当姓,那么历代舍身抨击‘歼党’的先贤们岂不是也没有正当姓?
读书人最鼓励的就是广开言路,既然徐谦的立场是对的,无论是谁,闻风抨击上官自然也是对的,而杨廷和是对是错已经是次要的问题了。
就算杨廷和没有所谓的不尊师长、嫉贤妒能,大家自然无话可说,而徐谦也不能算是造谣生非,最多只能算是被流言蒙蔽,可是这股不畏强暴、敢于直言的正气却是不能抹杀。
而杨廷和现在则掉进了一个十分古怪的陷阱里,徐谦是对的,那么自己是不是对的呢?你的对错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在于你做了什么,现在徐谦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弹劾你,你该怎么办?你要不要一巴掌拍死他?要不要干掉这个小子,以儆效尤?
事实证明,杨廷和并不是没有这个想法,本来王鳌要致仕了,杨廷和早就看徐谦不顺眼,再加上下头的官员揣摩上意,到时候根本不必杨廷和出手就可以让徐谦滚出京师。
可现在完全不同了,人家刚刚弹劾了你,刚刚说明报那边抨击你嫉贤妒能、排除异己、结党营私,你转手把人家拍死,这不是坐实了你是第二个刘瑾?只有刘瑾这种没卵子没节艹的家伙才做得出这样的事。
现在的局势就好像是徐谦凑上了脸来大声大肆,杨廷和,有种你来打我。可是杨廷和却只能苦笑以对,他不能打,因为现在全天下人都说他排除异己,打死了徐谦,这妒贤嫉能、排除异己的罪名就等于是坐实了,就算朝廷没有人处置他,可是满天下的士林清议必定哗然,会产生无数的非议,明报会肆无忌惮地叫骂,江南的士子会躲在角落里写诗作词,或是写各种章回小说,变着法儿地来骂他。
混到这个地步,好不容易得了这偌大的清名,好不容易成了士人的典范,读书人的楷模,好不容易有机会成为国朝百五十年来寥寥不多的几个贤臣之一,就因为拍死一个徐谦而全部毁于一旦,杨廷和除非疯了才会因小失大。
更可怕的是,徐谦弹劾他的并非只有妒贤嫉能、排除异己,还有一条不尊师长,这是打包弹劾法,就是将几条罪名捆在一起,打包相送,买一送一,童叟无欺。假若其中一条罪名坐实,那么所有人都会深信,这不尊师长这一条怕也是真的。
就好像后世某人被公诉为耍流氓、偷窃,就算只抓到了偷窃的证据,法院没有判耍流氓的加刑,可是所有人看来,这个人不但是小偷,还是个流氓。
道德的批判甚于法律的刑法,至少在这大明朝就是如此。
一旦天下人都认为杨廷和既忘恩负义,又排除异己,这样的人,还好意思位列宰辅吗?
杨廷和深吸了一口气,此时也不由有些佩服徐谦了,徐谦这厮还真是战斗力强大,原本是无路可走,居然能靠着这个杀出一条血路。假若眼下御使们纷纷弹劾徐谦,要收拾徐谦,天下人只会认为杨廷和果然是没有容忍气量,要排除异己,甚至可能还会推出忘恩负义之类的结论。因此,眼下杨廷和为了消除这个影响,非但要表现出容人之量,还得保证徐谦的绝对安全,假若徐谦半路上被人拍了砖头,又或者是得罪了哪个仇家被人弹劾,到时候大家第一个怀疑上的,怕就是他杨廷和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