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门找回我后 第80节(1 / 2)

加入书签

七月除了上旬闹剧一般的狩猎, 月末还有一件不太引人注意的案件。

离京城三百里地的录县反叛,从六品的振威肖校尉石邦带兵去镇压,一路斩杀了两百人,居功至伟。

周帝因为丧子心力交瘁, 闻听有部落反叛怒不可遏, 很快下了决断。把这次立下头功的石邦, 从六品的振威肖校尉擢升成了四品壮武将军。

事情本来告一段落。不想录县那边有人逃了出来,并且一路到京城。这些人没有去大理寺, 听闻京城平西县衙清明, 便去县衙巧了鸣冤鼓。

石邦的父亲是工部侍郎,更和皇后一族姻亲。

太子一党势力如日中天, 皇后也跟着水涨船高。谁也不敢得罪未来皇帝和太后。

石邦出身文臣家世,对读书写字不感兴趣, 只能走军功的路子。他不想去前线拼杀, 熬资历立军功。

可若无功绩, 哪怕有后台也没有快速升迁的理由。便伙同手下想了一个昏招。人为制造一场杀戮。

带人夜袭了少数部族村落, 杀光了整个村子两三百人,对外只说是镇压叛乱,踩着这些尸体,果然如愿升了官。

案子来是盖棺定论,却不想又出了反转。那晚他做事不够干净。有几人从那场屠村中逃了出来……

这便也算了, 屠村那日, 石邦还带走了一个村女献给了太子。

那女子本就是孤女,事发后一声不吭, 别人以为她被吓破了胆, 又或者被富贵迷了眼。

他在太子府忍辱偷生半个月, 终于抓住机会偷跑了出去。还联络上了来京城告状的少数民族, 一起去敲了鸣冤鼓。

接到诉状的平西县令,一时犹豫不定,他算个好官,但……不想因此得罪太子。

人生在世,谁没有掣肘?他也有家人,不想他日太子登基后被清算。

没想好如何处理前,县令下令把那女人和几个村民抓起来投入大牢。不巧被来牢里提审犯人的何持让看到……

双方交谈时候,何持让表情淡漠。

县令和其他两个通判,还道他是识时务,千叮咛万嘱咐他不可泄露风声。

毕竟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蚂蚱,要万般谨慎。

何持让出了县衙,便去了大理寺,把接到的诉状递给了大理少卿。

大理寺少卿是信王的人,如何能善罢甘休,马上进宫禀告了皇帝。周帝当即震怒,下旨严查此案。

不过半日,太子党人人自危,暗自揣测上意,皇帝莫非要借此事打压太子……

不少人诧异新科状元的鲁莽,这不是明着和太子对着干吗?

他莫非是读书读傻了?

林溪听闻这件事,也有些意外。

兄长虽然为人正直,但也并非鲁莽的性格。

这次为何一上来,便把这件事闹到没法收场的地步。这都可以说逼着皇帝严办此事……甚至是严惩太子。

皇帝宠爱儿子无度,这事可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眼下无论是平西县丞,还是大理寺卿,都不愿意蹚浑水。

平西县丞倒也不怨何持让,他帮自己下了决断……不至于晚年名节不保。而且对方出头,自己也能摘出去。

大理寺少卿只想借此案弹压太子,但是若让他来主审,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他是个人精,知道皇帝向来护短,一直以来也对皇子们的过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无论审判结果如何,经手的官员都难免被皇帝不喜。

案件牵扯甚广,大理寺少卿胆战心惊的提审了一次。

石邦自然不认,一口咬定杀的就是蛮族叛贼。他的身份敏感,又有这么多人盯着,曾华也不敢刑讯逼供。

案子不好审,依照以前惯例,大约是“拖”来处理。

拖到后面物议平复,无人在意,或者在拖过程中苦主死了,案子自然了结。

可这次曾华不想太子能逃脱,也不愿意鱼死网破。

这个烫手山芋又不能自己揣着,思来想去,他想到了借力打力。

曾华递了告病假的折子,顺带推举了何持让来主审这次的叛乱大案。

在奏折中称赞何持让断案细致公正,从无纰漏,再说也是他最先看到诉状。

周帝看了折子,不知道为何竟然也同意让一个六品通判主理大案。

可谓是一个敢推荐,一个敢任命。

何持让收到旨意,马上入宫觐见了皇帝。

周帝把大理寺少卿的折子递给他,说:“不管审理结果如何,我都希望不要涉及太子。”

何持让跪在地上,以退为进请辞道:“皇上既有了答案,微臣初出茅庐只怕是难当大任,陛下不如任命其他大臣。”

话音一顿又说,“此案若判不好,只怕会乱民心,四夷各族皆会不服,恐怕会生处许多事端。”

案件若是随意敷衍了过去,各族岂不是都要担心被胡乱编造罪名就杀了……难免心有不忿。

周帝自然也清楚这点,眼下是多事之秋,更要小心谨慎。

他沉默良久,这才说:“我知道了,按照你的想法去审理子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